第五章5 节:1956年国家实行工资改革父亲改为行政级别

解放初期的鞍钢干部实行的是供给制(工分制),供给的范围有个人的衣、食、住、行、学习等生活用品和少量的零用津贴。父亲是正县职调入鞍钢工作的,实行工分制时对应的是400多分。这一标准一直延续到了1955年3月实行了新的货币制,既由旧币改为人民币才结束。
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全员会议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鞍钢也取消了“工资分”和物价津贴,直接以货币单位规定工资标准。工人也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标准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也都相应有了自己的工资等级。并根据各省、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状况分为了11类工资区,辽宁地区为6类,鞍钢的工资按六类执行。
建国后,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职务只决定权责和任务,级别才决定地位和报酬,工作调动,级随人走。因此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现很多官大级小、级大官小的现象。如当时中央、省不少11、12级干部,职务只是干事或组长,事业和企业也一样,有的大学的校长、研究院、所的院、所长,大规模的公司的书记、厂长都是7-8级,如鞍钢从50年代到80年代,党委书记、经理都是行政7—8级的干部。属于省级干部的配置。那个年代国家很多重要的企业如国防、钢铁、铁路、石油、电力、机械动力、煤炭、矿山等等,这一些企业的书记、厂长10—13级的行政干部非常多,和地专(司局)职位的级别相同。
建国后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的一次工资改革是1956年,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开始实行,它奠定了此后长达30年之久的工资制,影响深远。也能这样说,1985年以前的工资等级已成为了中国各类社会人群政治生活排序的重要标准。
到了1985年和1993年的两次工资改革,中国各阶层社会人群的政治、生活、工作、思想等等和以前就大不一样了,除了少数的企业归国家管理外,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改制了,有些事业单位也脱编了,非公有制企业应运而生,能这样说,改革开放之后,“钱” 的多少成了社会各阶层排序的重要标准了。这是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鞍钢的老干部来源主要是1948年—1949年鞍山解放来鞍钢接管的干部;之后1950—1954年又分四批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大约有近400名现职为正、副地专、正副县处级的干部被抽调到了鞍钢工作 。其中1954年调入的干部人数最多。这这一年党中央从华东、华北和中南等地区调入鞍钢有近40名地专级领导干部和百名县团级领导干部,他们都是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
全国是相同,毛主席的好干部焦裕禄1953年支援工业建设前担任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也是县级干部。到了洛阳矿山机械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焦裕禄在洛矿近十年调了4个部门,还是没跳出中层干部这个圈,也就是说那个年代洛矿的书记、厂长都是级别在13级以上的干部担任。直到1962年,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任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与1953年任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是同级别)。试想一下,如果1953年焦裕禄不调到洛矿支援工业建设,到了1962年,近10年的时间,担任地委副书记也是很正常的。
这些老干部在1956年国家实行行政级级别工资制后,形成了一大批 “级高职不高” 的现象,鞍钢就是这样,如很多的副厂长、副处长都是行政13及以上的干部担任。但他们兢兢业业,为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早日实现恪尽职守、立足本职、勤奋努力的工作。
1956年国家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是有严格标准的,一是看参加革命的时间,二是看建国前的职务。三是看1956年担任的职务。父亲是1950年1月从黑龙江省克东县县长的岗位调到了鞍钢。1956年鞍钢由供给制实行行政级别时父亲担任鞍钢基建设备处处长,按照1956年6月国务院制定的行政级别工资标准,工资定为行政12级 ,工资为178元,后来党员降薪又降了1%元,为176元。1982年离休时还没有工资改革,此时父亲在教育系统工作,担任鞍钢代管的冶金部鞍山钢铁学校党委书记。离休证上的工资是191元多一点。应当是1982年父亲在教育系统工作离休时按教育系统的标准提高了十几元。
国家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的同时,党中央毛主席也制订了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和标准,如副教授工资为170元以上(相当于地师级),教授的工资都过了200多元(相当副省军级)。如鞍钢一位原总工程师,建国初期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到的鞍钢,1956年工资改革,仅工作了几年的时间,国家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工资定为125元。对照行政级别,125元相当于行政15级干部的工资标准。能这样说,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50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对知识分子是关爱的、体贴的、信任的、照顾的。
回忆当时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工资反差不大。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后,毛主席带头将工资降到了三级为404.8元 。在自然灾害结束的困难时期,1963年6月党中央毛主席还给在基层工作的行政17级以下干部升级了40%。行政14—17级干部升级了25% 。行政13级以上干部原则上不升级。这也是国家文件首次提出行政13级干部是一个界限。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威望,能博得全国人的拥护和爱戴,说明毛主席想的是人民群众,关爱的是基层干部。真正体现了伟人的博大胸怀。
很多研究鞍钢史学的学者写了很多文章,提供了很多资料,但准确数字是统计不出来的,只能是大概数字。,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虽然大批干部调入鞍钢,但也有一些干部只是工作了几个月、1年、几年就又调出了鞍钢。鞍钢“三大”工程结束后不久,按照国务院的安排鞍钢基建系统几乎都调离了鞍钢,分散到了全国二十几个地区,其中行政13及以上干部随鞍钢基建公司调走了100多人。所以不可能有准确的数据。相对准确的数字是:1956年在鞍钢工作的老干部工资为156元以上的(行政13级)有近200人,工资在270元以上的(行政8级)有多10人,工资在212元以上的(行政10级)有30多人。而行政14级-15级-16级(139元-125元-111元)的数量有300人,行政17级(99元)至少上千人。
因鞍钢基建设备处的特殊性,鞍钢“三大”工程结束后不久更名为鞍钢设备处整建制的留在了鞍钢,父亲没有跟随鞍钢基建系统调离,留下担任了鞍钢设备处处长。
60年代初,的“鞍钢宪法”诞生了,全国的工业公司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父亲的工作有了变化,改做政治工作。担任了鞍钢修建部党委书记,之后调入鞍钢半连续轧板厂、大型轧钢厂担任党委书记,文革期间在大型轧钢厂被批斗、关押、下放劳动近八年(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七章),文革后期的1973年党中央大批解放老干部,父亲才获得解放,担任了鞍钢机关党委书记。
专程过来看看你,你写的太详细了,我父亲是45年从延安走到了辽宁,接管了老虎台煤矿,当年扣押了很多日本技术人员,没多久,我父亲就调离了